DAY 30|「情感物件」不是一場收藏,而是一種生活練習 Jul 04, 25 如梭 DAY 30|「情感物件」不是一場收藏,而是一種生活練習 我們走到第30天了。 謝謝你一路讀到這裡、陪我一起完成這趟旅程。 情感物件不是一場知識展示,而是一種「觀看的方式」練習。 我們透過物,回頭認識了自己 我們開始明白,所謂品味,不是流行定義的風格,而是怎麼看待每一個日常的片段。 謝謝你一起走完這30天,這30篇不是知識清單,也不是風格推薦,但這也不只是老東西的故事,而是我們一起練習「看見生活中微光」的小筆記。
DAY 29|真正重要的,不是你擁有什麼 Jul 04, 25 如梭 DAY 29|真正重要的,不是你擁有什麼 這些天,我們談了好多老東西的故事: 它們怎麼被留下、怎麼被珍藏,怎麼在你生活中靜靜陪伴。 但你有沒有發現,其實最重要的,不是「這是什麼東西」,而是你怎麼看待它。 一條舊絲巾,有人覺得是過時的布料,但你看到它的印花、邊緣的捲邊,它就是一段歷史、一種風格、一次情感的記錄。 你的觀看方式,決定了物品的意義。 而當你用心去看,它也開始回應你、照見你。 試著用你自己的語言,說出你眼中的物之美。
DAY 28|你已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觀看物件了,對吧? Jul 04, 25 如梭 DAY 28|你已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觀看物件了,對吧? 這是我們一起完成「30天練習」的倒數第三天。 沒有測驗,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一雙越來越柔軟、越來越有感的眼睛。 到了第28篇,我想你也許已經發現自己看待物品的眼光,悄悄變得不太一樣了。 一開始,你可能只是喜歡它的樣子、覺得它有味道,但現在,你會開始注意到它的開扣方式、紋路曲線、質地選擇...甚至會好奇:這樣的設計,當年是怎麼被想出來的? 物品不是靜止的。 它隨著你的生活節奏改變形狀,隨著時間變舊、也變珍貴。
DAY 27|谷崎潤一郎:真正的美,是在陰影裡呼吸的 Jul 04, 25 如梭 DAY 27|谷崎潤一郎:真正的美,是在陰影裡呼吸的 每次翻開《陰翳禮讚》,都像進入一間只點著燭光的老屋,光線很少,聲音也小,但你會不自覺放慢呼吸。 谷崎潤一郎說,日本的美,不在於亮、不在於整齊,而是在於「留白」、在於「被光微微擦過的角落」。 不是看得清楚才美,而是看不清時,才會生出想像。 他寫漆器、寫和紙、寫金箔在幽暗中發出「不張揚的光」,也寫到廁所窗邊的昏黃燈光,與爐邊鍋蓋的蒸氣,怎麼讓空間充滿「寂靜的節奏」。 「我們不追求物品的閃亮,而是讓光與陰影在其中流動,產生時間的厚度。」 東西的美,
DAY 26|四方田犬彥:物件,是一種「摩」的過程 Jul 04, 25 如梭 DAY 26|四方田犬彥:物件,是一種「摩」的過程 這本書叫《摩滅之賦》,不是「磨滅」,而是「摩滅」。 你看,差一個字,意思就不一樣了。 「磨」是要把東西打磨掉、抹去,但「摩」是摩挲、輕擦、反覆貼近,是一種緩慢的共處與耗損。 四方田犬彥在書裡寫道: 「摩滅,並不是讓物品消失,而是讓它與我們的時間重疊,讓一樣東西,成為你某段生命的倒影。」 整本《摩滅之賦》其實就是一場物件與人之間的雙向觀看。 不是我們去理解物,而是讓物慢慢說出它記得的我們。 這本書讀起來很慢、很靜,但它會讓你開始留意那些你原本不會
DAY 25|村上春樹:物件是生活裡的靜默配角 Jul 04, 25 如梭 DAY 25|村上春樹:物件是生活裡的靜默配角 村上春樹的小說裡,物件常常比人還安靜。 它們不說話,不解釋,不擁抱你——但它們會等你。 像《挪威的森林》裡,那台播放〈Yesterday〉的唱機; 《1Q84》裡反覆出現的豆腐味味噌湯;或者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》裡,主角用來削蘋果的小刀——你說不上它們的角色有多重要,但它們每次出場,都是一種情緒的暗號。 「物品是生活的一部分,它們記得我們曾經是什麼樣子。」 他沒有刻意說這是一件「有情感」的物,但你會感受到——角色孤單的時候會重複擦唱片、切水果、洗杯
DAY 24 |松浦彌太郎:每件物品,都是一種生活的提案 Jul 04, 25 如梭 DAY 24|松浦彌太郎:每件物品,都是一種生活的提案 他的書像一種日常指南,但其實更像一本「如何溫柔過日子」的說明書。 在《100個基本》裡,他寫下許多生活建議,例如「東西如果很好用,就要用到它壞為止。」 他用的不是珍稀古物,而是選得剛剛好、用起來剛剛好、讓你覺得「有被照顧」的東西。 像是喝茶時用的小木匙、每天都會寫字的筆、買回家後會反覆摸摸看的布料。 「對自己喜歡的東西,要毫不猶豫地選擇它、用它、保養它。」 松浦彌太郎讓我開始懂得—— 有些物品不是「用來炫耀」的,是「用來陪你安靜生活」的。
DAY 23|伊丹十三凡事都講究的觀察 Jul 04, 25 如梭 DAY 23|伊丹十三凡事都講究的觀察 接下來幾天,我想介紹幾位我對於他們談物的文章非常有共鳴的作家。 第一位是最愛用韓國冷麵解宿醉並且呼籲男性要有好傘、好手套和好皮鞋的伊丹十三。 《歐洲無聊日記》它不談偉大的哲學、不講激烈的人生道理,它寫的都是那種日常小小事,但它迷人極了。 他寫歐洲的咖啡杯、寫飯店浴室的鏡子、寫男士皮鞋的角度感...... 看似什麼都沒說,但你會在心裡點頭:啊,原來「看東西」可以這麼細膩又不嚴肅。 比方說,他花整整一篇分析義大利人為什麼堅持義大利麵只能煮7 分鐘,然後不加任何
DAY 22|老東西帶來的儀式感,是日常生活的小安定 Jul 04, 25 如梭 DAY 22|老東西帶來的儀式感,是日常生活的小安定 現代生活裡,總有很多事讓人覺得失控: 新聞太吵、行程太滿、情緒太快—— 所以我們特別需要一些小小的儀式感,來讓心慢下來,提醒自己生活還是可以有節奏的。 出門前,會習慣性戴上的太陽眼鏡、晚上回到家,固定點燃那款香味的蠟燭、或是疲憊時,特別想倒酒進那只用了好多年的老玻璃杯。 這些東西不是昂貴的單品,不一定特別漂亮,但它們在你生活裡,有自己的位置,自己的登場時間。 這些老物,讓你知道: 即使世界混亂、步調變快,你還是有一個可以安心踩下來的節拍點。
DAY 21|有些東西,是替你守住秘密的朋友 Jul 04, 25 如梭 DAY 21|有些東西,是替你守住秘密的朋友 每個人心裡,都有些無法說出口的情緒與秘密,你可能以為只要不提、不想,它們就會淡去。 但很多時候,你其實默默把它們藏進某個東西裡—— 也許是一張寫滿心事卻沒寄出的信、一個不再戴的舊戒指、一瓶你幾乎忘記的香水。 這些物件安靜地替你保管著那些你還沒準備好面對的心事,不是為了讓你想起,而是為了讓你安心——你不用現在馬上處理沒關係,它們會替你先放著。 只是靜靜地陪著你,等你有一天願意回頭,重新翻閱那段被你暫時收起來的自己。 你有沒有哪一樣東西,安靜地替你守
DAY 20|丟掉的東西,其實沒有真的不見 Jul 04, 25 如梭 DAY 20|丟掉的東西,其實沒有真的不見 有些東西,你可能已經不在身邊了。可能是搬家沒帶走、可能是斷捨離那天決定放手、也可能只是找不到了。但它們真的「不見」了嗎?有些東西,雖然不在抽屜裡了,卻還在我們心裡。你看到某個顏色、某種材質、某個聲音或氣味,就會想起它。那種記憶是溫柔的,不是遺憾,而是「它真的陪過你一段人生」。我們以為失去的是物,其實留下的是經歷。
DAY 19|它們都看過一個不太一樣的你 Jul 04, 25 如梭 DAY 19|它們都看過一個不太一樣的你 每個人都在變,連我們自己,有時都不記得曾經是什麼樣的人。但有些東西,會記得。那條你學生時最愛穿的破褲、那個你第一次自己買的皮夾,或是那件明明不再穿,卻每次整理衣櫃都還是默默放回去的外套——它們都看過一個不太一樣的你。一個還在努力表現的你,還不太確定方向的你,還沒現在那麼懂得照顧自己的你。這些東西,就像某種默默的見證人,見過你還沒變得現在這麼勇敢的時候。所以你沒辦法丟,因為它們就是你「變成現在的你」的證據。
DAY 18|物品是可以養出默契的 Jul 04, 25 如梭 DAY 18|物品是可以養出默契的 我常覺得,物跟人之間,是可以養出默契的。 不是什麼神秘能量,而是長時間的陪伴、接觸與了解。 你慢慢學會怎麼照顧它,它也默默配合你的生活節奏。 這種默契,是新品沒有的。它不急、不硬、不炫目, 但會在你願意投入的日常裡,慢慢變得剛剛好。 像我有一只老戒指,戴在右手食指上,剛開始總覺得有點鬆鬆的,但不知不覺戴久了,它像是也懂得怎麼待在那裡——不會轉、不會掉,好像那就是它的位置。 這些細節,沒有人教你,是你們一起磨合出來的默契。 而這種默契,就是你與物之間,最獨一無二
DAY 17|為什麼有些東西,你還沒得到就開始想念了? Jul 04, 25 如梭 DAY 17|為什麼有些東西,你還沒得到就開始想念了?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: 看到一樣東西,還沒擁有,就已經開始想像它在你生活裡的樣子。 你會想像它放在哪裡、什麼時候會用到、別人看到會不會誇讚你有品味,甚至幻想它陪你過節、旅行、度過一個低潮。 那件東西還沒來,你的情感已經先到了。 我們渴望的,其實不是「擁有一件物品」,而是「讓生活多一點想像力與可能性」。 有些購物,是一種對未來的溫柔召喚。 你有沒有哪樣東西,還沒買到,卻已經在你心裡住了一段時間?
DAY 16|有些東西,只是放在那裡,就已經夠了 Jul 04, 25 如梭 DAY 16|有些東西,只是放在那裡,就已經夠了 我買過好幾次畫布、顏料、還有好幾組色鉛筆。 每次看到它們,心裡都會升起一種:「也許我可以開始畫畫」的感覺。 但老實說,直到現在它們幾乎都沒有被用過。 可是我就是想要... 因為它們讓我感覺:我還有一種可能性,還有一個沒被放棄的自己。 有些東西,不是實用的問題,也不是擺設的需要, 而是你只要知道它還在,你就還是你。 可能是一個從小放在桌上的擺飾、一只沒裝什麼的盒子、幾張你搬幾次家都帶著走的某次出國的收據。 它不吵不鬧,也不要求什麼,但它像一個靜靜守
DAY 15|買東西,有時候是為了撫慰某種情緒(下) Jul 04, 25 如梭 DAY 15|買東西,有時候是為了撫慰某種情緒(下) 當代購物行為,已經不只是「交易」了,它是一種情緒出口。 有人壓力大,會買花、買香氛,讓自己覺得「生活還是有美感的」。 有人分手後買新衣服,不是為了誰看,而是為了說服自己「我還可以重新開始」。 有人搬家後,特別想買些舊東西放在新空間,因為那樣比較不孤單。 這些看似平凡的購買,其實是在對自己說: 「你正在努力生活,我看見你了。」 回到歷史:百年前,人們的購物是為了功能與必要;但現在,我們買東西,其實是在練習怎麼陪自己、怎麼重整自己、怎麼刷新自
DAY 14|買東西,有時候是為了撫慰某種情緒(上) Jul 04, 25 如梭 DAY 14|買東西,有時候是為了撫慰某種情緒(上) 你有沒有想過,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「買東西」的? 最早,人們靠「物物交換」生活——你有穀物,我有布,我們交換。 後來,為了方便,人類發明了貨幣,開始有了「購買」這件事。 但真正改變我們的,其實是近兩百年來的消費文化: 我們不再只是為了「生存」買東西,而是為了「感覺自己是誰」。 買一個包,不只是因為裝得下東西,而是因為你希望那個包,能讓你看起來更成熟、更優雅、更靠近你想像中的自己。 購買,成了一種身份建構,也是一種心理投射。 我想要被看見的樣
DAY 13|老東西與新東西的微妙距離 Jul 04, 25 如梭 DAY 13|老東西與新東西的微妙距離 有時候,老東西和新東西放在一起,反而更好看。 像是一條80 年代的絲巾,搭配現代休閒感的服裝,意外地很有氣場;又或是一個昭和珠包,配上一件俐落的襯衫,整體瞬間多了層次與故事感。 我一直覺得,老東西應該真正進入日常的使用,與現在的你一起生活。 它們的確來自過去,但它們不退流行,而是超越流行。 它們不是靜態的老物,而是活著的美學。 當你願意讓它們與當代共存,你會發現:老東西,其實比你想像的更懂現在。 你有沒有試過,讓老東西混搭進你的日常? 效果怎麼樣?我好
DAY 12|老東西的倔強美學 Jul 04, 25 如梭 DAY 12|老東西的倔強美學 它們從來不迎合潮流,只迎合時間。 老東西有一種倔強的美,安靜、不喧嘩,但總能留下印象。 它們不像現代設計那樣追求流行話題,不管現在流行什麼色、什麼材質,它們都不理你。 它們只照自己的步調老去,也照自己的節奏發光。 奇妙的是——你可能幾年前看它覺得還好,但隔了幾年再看,會忽然覺得:「欸,它真的好美。」 它們的美,不是為了一時吸睛,而是為了「一直存在」。 不需要被討好,不需要被重新定義,它們早就知道自己是誰。 你有沒有哪樣東西,放了十年再拿出來,還是覺得美?
DAY 11|戀物成癮症 Jul 04, 25 如梭 DAY 11|戀物成癮症 「買一個就好。」這句話,對戀物的人來說,根本沒什麼說服力。 原本只是想帶回一條絲巾,結果打開抽屜,發現已經有十幾條在裡面排排站。 原本只想收一個珠包,結果每次看到不同顏色、不同包型,又忍不住想:「這個也太美了吧。」 老物不是單純的東西,它們是一種會讓人陷進去的美感世界。 顏色、觸感、紋路、時代感......每一件都像有自己的個性,有些你喜歡的不是「這件」,而是「還差這一件」。 說實話,我已經放棄對抗這種成癮感了。 反正它們又不吵不鬧、靜靜地陪在身邊就讓人很安心。 你